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同名之人 The Namesake by Jhumpa Lahri ঝুম্পা লাহিড়ী 鍾芭‧拉希利

本書講一個印度 西孟加拉邦的家庭,第一代移民到美國追求更好的生活,卻心繫印度 & 第二代 (ABI, American-born Indian) 出生成長於美國的印裔美人,對自身的文化家庭背景的衝突


其中,對中西家庭不同的文化& ;觀值觀的某些描述,我覺得非常有趣


果戈里交往的一個白人女朋友,瑪欣,大方地第一次約會就帶果戈里回家
看者瑪欣與她父母相處的方式,餐桌上的一來一往的對話、天南地北的話題,一杯接一杯的紅酒、白酒相較果戈里第一次帶瑪欣回家,因為爸爸即將前往別州工作,媽媽正雇用著保全公司的人在家裝保全系統(果戈里父母家在很安全的好社區爸爸看到果戈里把租來的車停在馬路邊,就表示他曾經因為停在路邊被路邊小孩用棒球打破玻璃,並說要主動要果戈里移車。

「我來就好。」果戈里一面說一面站起來,對父母這種時時刻刻唯恐災難降臨的習性感到惱怒。

對照之下,果戈里的父母,無法放鬆,對他們而言,隨性自在是種需要學習技能,而不是習以為常的生活態度。


哈,我覺得華人社會也充斥著這種具有被害妄想的症狀。
一件事情尚未發生,就緊張地先撲上安全網,總是先想著有可能發生怎樣的慘況。


電視新聞台 正經事不報導地深入一點,聳動社會新聞倒是很多。
友人知道我去海邊曬太陽,第一個念頭是:「小心得皮膚癌。」
下午三點我在啃麵包,會聽到同事跟我說:「Melissa,,,你會變胖呀。」
孩子跟父母說我要念動漫,爸媽很可能會說念這個將來要幹嘛?
2007年打電話給我老母告訴他我決定要去上海工作,我娘說:「你要小心呀,上星期才有一個台灣女生在大陸被殺耶。」
老公要開始經常性到大陸出差,第一個擔心的是他會不會上酒店玩,會不會包二奶?


10幾歲擔心讀書讀不好,20出頭擔心工作找不好,20尾擔心沒有好姻緣,30出頭擔心孩子生不出來,擔心沒房沒車沒錢。


往往許多事情尚未成形,就先遭受到負面評價的打擊。


唱衰,真的是很要不得的一種習性。


只關注少數不幸的案例 讓自己裹足不前,綁手綁腳,也許換來了一些安全,但也換來了很多的無趣人生。


----------------------------------------------------------------------------
無論回去印度探親多少次,果戈里父親對於如何把一家人全都帶到那樣遙遠的國度總是憂心忡忡。驅策父母回鄉的種種理由中,責任感遠遠超越了其他的一切。
然而召喚瑪欣父母每年夏天去祖父母家,卻是歡樂


果戈里父母希望孩子不遠遊,但孩子們卻想走地遠遠的。
瑪欣父母沒有要求瑪欣要留在身邊,瑪新卻是自己願意與父母同住。


很多中國家庭也是。


孩子不是你的資產。 
他是獨立的個體應該有全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一棟房子、一筆遺產。
而是協助你的孩子 尋找他自身的才能以及此生的使命。
給他資源、給他教育、給他拓展視野的機會。
最後,不要忘記給他空間,給他自由,讓他發揮。
不要替他決定他大學要念什麼,要做什麼工作,跟誰結婚。
但如果他尋求你的意見,你應該真心傾聽,然後用你多他幾十年的人生經歷給他一點引導,但不要給他答案。
你我都是人,不是神,憑什麼決定另一個自由個體的未來&命運?

生孩子,是因為你有愛,你想要付出你的愛,栽培一個有無限希望與可能的純淨小生命,引導他發掘自身潛藏的美麗良善與力量。
同時在養育孩子的同時,學習什麼是愛。
孩子不是你的儲蓄保險,養兒不是要防老。
不要再加諸「義務」、「責任」、「成功」這種冠冕堂皇又沈重無比的壓力給下一代。
如果有朝一日我有了小孩,我希望能照著我現在的觀念來養育我的孩子。


---------------------------------------------------------------------------------------------
關於作者

When she began kindergarten in Kingston, Rhode Island Lahiri's teacher decided to call her by her pet name, Jhumpa, because it was easier to pronounce than her "good names".[3] Lahiri recalled, "I always felt so embarrassed by my name.... You feel like you're causing someone pain just by being who you are."[7] Lahiri's ambivalence over her identity was the inspiration for the ambivalence of Gogol, the protagonist of her novel The Namesake, over his unusual name.[3] Lahiri graduated from South Kingstown High School, and received her B.A. in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Barnard College in 1989.[8]
Source: wikipedia
作者超美


以下照片可不是什麼明星照,她是本書作者,且,沒錯,還是個大美女。
Jhumpa Lahri  ঝুম্পা লাহিড়ী 鍾芭‧拉希利 http://en.wikipedia.org/wiki/Jhumpa_Lahiri
Bengali descent (印度 西孟加拉邦 族裔),美國人,倫敦出生,三歲搬到美國,Rhode Island (羅德島)長大 。
2000年,第一本出版的小說 Interpreter of Maladies「醫生的翻譯員」獲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普立茲 小說類 獎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ookmark and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