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不知道。」並不會減損你的專業程度、或別人對你的信賴。
術業有專攻,在自己的領域好好發揮就好了,幹嘛想樣樣通?
坦然面對,真的比明明不懂,還要硬用一些專業術語來搪塞好很多。
明明是自己不懂上傳,自己不熟powerpoint做圖,就硬要給個專業評語說:「這裡有bug」。
「bug」這個有魔力的字,一旦講出來,好像就全是系統的問題,與自己無關。
電話會議,有人聲音大有人聲音小
測試機器,確認機器沒有問題,是人音量的問題,那就講大聲一點或小聲一點就好了。
Over。
結束。
End of discussion。
為何還硬要下結論,還要扯到「音頻」「聲波」「丹田」「氣」「冷氣轟轟聲」「音波不夠長」「當兵做過傳令兵」「小時候住鄉下每戶人家距離隔很開所以要找玩伴都要大聲吆喝以致於今日聲音宏亮飽滿」。
我忍住沒笑。
“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 Mary Oliver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不要把每個外國人都當作你的英文老師
可能是英語會話班上太多
可能是第一次實際與外國人用英文交談是在課堂上,尤其是坊間的補習班。
可能是第一次實際與外國人用英文交談是在課堂上,尤其是坊間的補習班。
以致於,在真實生活中與外國人英語交談,對方沒有誇張語調的「Yeah?」「That's GREAT」時,沒有殷勤熱切詢問你「How was your weekend?」「OH yeah? What food did you get?」時,或是,沒有對你一連串5個問題的頻頻發問、鼓勵你說話,沒有對你如流水帳及非常不吸引人的回答表示興趣時,難免感到些許失落、惆悵。
麻雀若在破蛋那一刻看到烏鴉,也會以為烏鴉是媽媽。
真實生活中,不是每個外國人都該像英文老師般對你示好、親切、拍拍你肩膀、說你真棒、在聽你無聊的答案還要直視你眼睛、一副很想瞭解你似的。
一切只是語言的轉換,人還是人。
沒人因此變得比較有趣或無趣。
一切只是語言的轉換,人還是人。
沒人因此變得比較有趣或無趣。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不過是拉屎而已
公司廁所外走廊的天花板
有一盞燈
超亮
四排日光燈 如阿兵哥般筆直並列
詭譎的是
走廊旁就是一排落地窗 明明有自然光
且那只是拉屎前後的3步路 用自然光並不會摔死人
不明白為何需搭配 如手術台般明亮的照射
好讓自己看清拉屎前的腳步
世界上有人沒電用呢
有孩子要唸書沒有燈呢
而我們不過是拉屎而已
有一盞燈
超亮
四排日光燈 如阿兵哥般筆直並列
詭譎的是
走廊旁就是一排落地窗 明明有自然光
且那只是拉屎前後的3步路 用自然光並不會摔死人
不明白為何需搭配 如手術台般明亮的照射
好讓自己看清拉屎前的腳步
世界上有人沒電用呢
有孩子要唸書沒有燈呢
而我們不過是拉屎而已
前途一片光明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What Happened to Yoga
昨天下課後,在休息室看到一女正在吹頭髮。
身上包一條大毛巾,梳妝台上擺一條,腳下再踩一條。
頭髮乾了,從捲筒抽了張塑膠袋打包汗濕的衣服。
2樓,踩開垃圾桶丟蘋果核,赫然發現裡面都是一瓶瓶,裝水的、裝寶礦利水得的空瓶。
1樓,冰箱賣著一瓶瓶進口的高級礦泉水。展示區也是一件件動輒3,000元的練習褲、有品牌的運動水瓶。
當然我們不願意別人給瑜珈練習者貼上標籤,認為瑜珈練習者就是應該吃素、能把腳放在頭上等等,我也試著不要用批判先入為主的觀念來看人,但是,老實說,[上課+洗澡] 加起來也許不超過兩小時的時間內就要消耗三條大毛巾,我很於心不忍。
當然,這不關我的事。打掃休息室、收毛巾洗毛巾也不是我的工作。付了月費後館內的設施本來就可以使用。但,這不是誰洗毛巾、或你付多少錢的問題。這是資源問題,你浪費的,是地球的資源,是大家你我要一同承擔的後果。我的於心不忍,有太超過嗎?
就像你知道明明每次來上課都會產生濕衣服,那為何不準備一個可以重複使用的袋子呢,而不是次次都要耗損一個新的塑膠袋呢?你知道你天天都會去員工餐廳拿便當,一週五天就是五個空盒,帶一個便當盒放在辦公室就有這麼難嗎?在課堂上老師教我們「ahimsa,非暴力、不傷害」,過度消費保特瓶毛巾餐盒,難道不是傷害的一種嗎?
瑜珈不是在墊子上綁手綁腳的表演,而是心智狀態、意念、以及生活態度。把這樣的態度帶到生活上,多一點用心讓你和周遭的環境更完良善,少一點功夫表面搔癢,或戀棧於無關緊要無謂核心的事物。
今天讀到 The Boston Globe 刊登的 What Happened to Yoga,很有感而發。我引述片段如下,(原文網址於文末):
It’s also been “monetized,’’ Syman said. Practiced by celebrities, fitness buffs, and fashionistas, yoga is a $6 billion industry with some 16 million American followers. Many of those millions are pouring into the trendy lululemon yogawear stores — purveyor of $90 yoga mats, $25 yoga water bottles, $40 yoga towels, and other nonessential yoga accessories such as yoga thong underwear and an $88 “yoga mat carry system’’ with a “Helmet friendly design.’’ [So you won’t hit your head with your mat while riding your bike.]
「瑜珈變成可以賺大錢的事業了,名人、健身愛好者、時尚人士都做瑜珈。瑜珈是個60億美元的產業,美國就有1,600萬人練習瑜珈,而其中的百萬人不吝於購買時髦的lululemon瑜珈服、一張要價90美元的瑜珈墊、一個25美元的運動水瓶、40美元的瑜珈毛巾、以及其他更多不必要的商品例如瑜珈丁字褲。甚至還有更誇張的是一組88美元,有著預防撞到安全帽設計的瑜珈背袋,讓你能更輕鬆背著瑜珈墊騎車。」
Even the venerable magazine Yoga Journal, considered the bible for yoga practitioners, has evolved from a nonprofit publication founded in 1975 in a Berkeley basement to a glossy magazine with celebrities on the cover and sexy ads for pricey yoga gear, a trend that’s infuriated one of its founding editors.
連被瑜珈練習者視為聖經的Yoga Journal,也從1975年在柏克萊地下室創辦的非營利刊物,變成一本閃亮亮像有擦唇蜜的雜誌、封面人物是名人、內頁廣告賣著昂貴瑜珈器材的廣告。這項趨勢讓創辦人之一Judith憂心。
“I feel sad because it seems that Yoga Journal has become just another voice for the status quo and not for elevating us to the higher values of yoga: spiritual integration, compassion and selfless service,’’ Judith Hanson Lasater wrote in a recent letter to the editor.
Yoga Journal 創辦人 Judith Hanson Lasater寫信給雜誌編輯說:「我覺得很難過,因為Yoga Journal開始變成跟市面上那些讓你可以表態自己社會地位的刊物一樣了,而不是為了提升自己,進入瑜珈更高的價值:靈性結合、同理心、及無我的服務。」
Yoga Journal’s editor in chief, Kaitlin Quistgaard, said she “completely respected’’ Lasater’s letter, “but we also need to run a commercial venture. . . . We are Americans and one thing Americans do is shop and like nice things. And one of the ways we identify ourselves is having a certain look.
Yoga Journal總編輯Kaitlin Quistgaard表示,她完全尊重Judith的意見,但是:「經營一本雜誌,自然也需要符合商業的考量。我們是美國人,美國人就是愛購物、愛用好東西。我們美國人認同自己的一個方式就是有著社會大眾期待共同規範定義的一個樣子。」
This is a less than subtle reference to a trend that’s disturbing not just to Wiltshire Cohen but to other yoga traditionalists. One brand, though not the only one, that seems particularly irksome is the growing Texas-based global empire of Anusara yoga, a relatively new hatha yoga system founded by John Friend, who teaches worldwide and sells clothing, jewelry, and music. He blogs, tweets, and characterizes himself on his website as “one of the most charismatic and highly respected hatha yoga teachers in the world.’’ Friend was recently featured in a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article, which he noted in a three-page rebuttal posted on his website was “the largest article on yoga ever published in a major newspaper. . . . For me, it is another clear sign that Grace supports Anusara.’’
“The minute yoga is packaged and branded, you’ve lost it,’’ Wiltshire Cohen contends.
The minute yoga is packaged and branded, you’ve lost it,’’
真是說的太好了(鼓掌!)
身上包一條大毛巾,梳妝台上擺一條,腳下再踩一條。
頭髮乾了,從捲筒抽了張塑膠袋打包汗濕的衣服。
2樓,踩開垃圾桶丟蘋果核,赫然發現裡面都是一瓶瓶,裝水的、裝寶礦利水得的空瓶。
1樓,冰箱賣著一瓶瓶進口的高級礦泉水。展示區也是一件件動輒3,000元的練習褲、有品牌的運動水瓶。
當然我們不願意別人給瑜珈練習者貼上標籤,認為瑜珈練習者就是應該吃素、能把腳放在頭上等等,我也試著不要用批判先入為主的觀念來看人,但是,老實說,[上課+洗澡] 加起來也許不超過兩小時的時間內就要消耗三條大毛巾,我很於心不忍。
當然,這不關我的事。打掃休息室、收毛巾洗毛巾也不是我的工作。付了月費後館內的設施本來就可以使用。但,這不是誰洗毛巾、或你付多少錢的問題。這是資源問題,你浪費的,是地球的資源,是大家你我要一同承擔的後果。我的於心不忍,有太超過嗎?
就像你知道明明每次來上課都會產生濕衣服,那為何不準備一個可以重複使用的袋子呢,而不是次次都要耗損一個新的塑膠袋呢?你知道你天天都會去員工餐廳拿便當,一週五天就是五個空盒,帶一個便當盒放在辦公室就有這麼難嗎?在課堂上老師教我們「ahimsa,非暴力、不傷害」,過度消費保特瓶毛巾餐盒,難道不是傷害的一種嗎?
瑜珈不是在墊子上綁手綁腳的表演,而是心智狀態、意念、以及生活態度。把這樣的態度帶到生活上,多一點用心讓你和周遭的環境更完良善,少一點功夫表面搔癢,或戀棧於無關緊要無謂核心的事物。
今天讀到 The Boston Globe 刊登的 What Happened to Yoga,很有感而發。我引述片段如下,(原文網址於文末):
It’s also been “monetized,’’ Syman said. Practiced by celebrities, fitness buffs, and fashionistas, yoga is a $6 billion industry with some 16 million American followers. Many of those millions are pouring into the trendy lululemon yogawear stores — purveyor of $90 yoga mats, $25 yoga water bottles, $40 yoga towels, and other nonessential yoga accessories such as yoga thong underwear and an $88 “yoga mat carry system’’ with a “Helmet friendly design.’’ [So you won’t hit your head with your mat while riding your bike.]
「瑜珈變成可以賺大錢的事業了,名人、健身愛好者、時尚人士都做瑜珈。瑜珈是個60億美元的產業,美國就有1,600萬人練習瑜珈,而其中的百萬人不吝於購買時髦的lululemon瑜珈服、一張要價90美元的瑜珈墊、一個25美元的運動水瓶、40美元的瑜珈毛巾、以及其他更多不必要的商品例如瑜珈丁字褲。甚至還有更誇張的是一組88美元,有著預防撞到安全帽設計的瑜珈背袋,讓你能更輕鬆背著瑜珈墊騎車。」
Even the venerable magazine Yoga Journal, considered the bible for yoga practitioners, has evolved from a nonprofit publication founded in 1975 in a Berkeley basement to a glossy magazine with celebrities on the cover and sexy ads for pricey yoga gear, a trend that’s infuriated one of its founding editors.
連被瑜珈練習者視為聖經的Yoga Journal,也從1975年在柏克萊地下室創辦的非營利刊物,變成一本閃亮亮像有擦唇蜜的雜誌、封面人物是名人、內頁廣告賣著昂貴瑜珈器材的廣告。這項趨勢讓創辦人之一Judith憂心。
“I feel sad because it seems that Yoga Journal has become just another voice for the status quo and not for elevating us to the higher values of yoga: spiritual integration, compassion and selfless service,’’ Judith Hanson Lasater wrote in a recent letter to the editor.
Yoga Journal 創辦人 Judith Hanson Lasater寫信給雜誌編輯說:「我覺得很難過,因為Yoga Journal開始變成跟市面上那些讓你可以表態自己社會地位的刊物一樣了,而不是為了提升自己,進入瑜珈更高的價值:靈性結合、同理心、及無我的服務。」
Yoga Journal’s editor in chief, Kaitlin Quistgaard, said she “completely respected’’ Lasater’s letter, “but we also need to run a commercial venture. . . . We are Americans and one thing Americans do is shop and like nice things. And one of the ways we identify ourselves is having a certain look.
Yoga Journal總編輯Kaitlin Quistgaard表示,她完全尊重Judith的意見,但是:「經營一本雜誌,自然也需要符合商業的考量。我們是美國人,美國人就是愛購物、愛用好東西。我們美國人認同自己的一個方式就是有著社會大眾期待共同規範定義的一個樣子。」
Her (Wiltshire Cohen ) website makes it clear where she stands on the question. “We believe that yoga studios should act in way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eachings of yoga,’’ it says. “We will never sell plastic water bottles that go into landfills [because ahimsa means ‘do no harm’]. We will never sell $150 yoga pants [because aparigraha means ‘identifying greed’]. We will never accept offers from companies to promote their gear in exchange for free publicity or products (because satya means “truthfulness’’). We will never brand, trademark, or pretend we’ve made up a new style of yoga.’’
Cohen的網站說的很清楚。「我們相信瑜珈教室的環境應該要符合瑜珈的意義。所以我們不賣瓶裝水,喝完後他們的下場就是垃圾掩埋場,而這不是ahimsa,因為它教導我們"不傷害"。我們也不賣一件150美元的瑜珈褲,因為aparigraha教導我們 "分辨什麼是需要、什麼是貪欲"。我們也不接受免費的瑜珈器材所以這些公司可以有更多的曝光,因為satya教導我們 "誠實"。我們也不品牌化、商標化、或假裝我們建立了一套新式的瑜珈派別。」
另外這位Cohen也講了一段關於John Friend上Time Magazine鬧得沸沸騰騰的一事的看法,我喜歡。但基於不要引起不同派別之爭,有興趣的人自己看吧,我就不翻譯了。哈哈。摘錄於下:
This is a less than subtle reference to a trend that’s disturbing not just to Wiltshire Cohen but to other yoga traditionalists. One brand, though not the only one, that seems particularly irksome is the growing Texas-based global empire of Anusara yoga, a relatively new hatha yoga system founded by John Friend, who teaches worldwide and sells clothing, jewelry, and music. He blogs, tweets, and characterizes himself on his website as “one of the most charismatic and highly respected hatha yoga teachers in the world.’’ Friend was recently featured in a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article, which he noted in a three-page rebuttal posted on his website was “the largest article on yoga ever published in a major newspaper. . . . For me, it is another clear sign that Grace supports Anusara.’’
“The minute yoga is packaged and branded, you’ve lost it,’’ Wiltshire Cohen contends.
真是說的太好了(鼓掌!)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生日快樂
27歲生日,剛從上海搬回台北沒多久,辦了一場大概有40人出席的派對。
那是兩年前的我,跟大家做 body shots 舔來舔去喝 tequila的我。
28歲生日,連跑三夜店辦了較小型的生日派對。
那是一年前的我,被tequila酒瓶砸到大腳指流血指甲破掉,到今天指甲還沒完全長好的我。
嗯,我29歲了。
當室友問,「今年生日你要怎樣過呀?」,我才發現我好像完全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似乎無心提前90天策劃派對、發邀請函、想活動。
也不想穿得美美跟朋友去吃君悅喝Riesling。
也許,就是去餐廳吃個飯、開瓶紅酒。
也許,週末午後跟朋友到台北藝術村戶外咖啡店坐坐,曬個太陽?
或也許,就什麼都不做,與往常一樣過日子。
可能去上一堂Shannon的Power 1接Ashly的Ashtanga,或者在家放空,開罐啤酒,在床上發傻聽音樂?
也許,趁著此刻 把之前的一些想法東拼西湊,給自己一點目標來達成,並好好運用神奇的三個願望,暗自祈禱某些心願得以完成。
於是乎,我決定要從降低自己的慾望開始。
之前躊躇半天,想買Nokia N900,又想換iPhone。但現役的Sony Ericssion 2G手機已陪我兩年半,它明明就還很好用,何必換呢?
去年為當好友的伴娘,買了Karen Millen緞面雞尾酒洋裝,ALDO細跟高跟鞋,花了快一萬元,還不就只穿那麼一次?
看到GAP瑜珈褲折價15美元的就好像非買了一件不可,但我最愛穿的褲子還不就是那件Lucy?
我想,我擁有的已經很足夠了。
停止向外窺看、回家打開房門、打開衣櫃、打開我的心,我到底還缺什麼?
真正需要的,總是比你想要的少很多。
在這項覺知甦醒後,我要更深入的 把它運用在我的生活。
這一年來我略有感覺我的慾望以比之前少,加上看到網友小V挑戰成功,在此,我想對自己下戰帖
挑戰自己到明年6月前
不購買任何服飾、首飾,包括瑜珈服、內衣褲。
(破洞的、鬆緊帶鬆的內褲 就繼續穿吧,反正也沒人看到。哈哈)
快樂,不在於你擁有很多,而在你滿足的程度。
有時候,在墊子上雙手合掌眼睛閉起看眉心時,我會偷偷微笑。
那喜悅 可能因那堂課 我真心感覺良好,
或「喔耶,下課後家裡冰箱有火龍果可以吃」,
或「喔耶,昨天買的Merlot還剩半瓶」。
有點白癡、且我承認我沒有專注冥想,但 如果正是這些小小、傻傻的 自我耽溺,讓我覺得開心,又有何不可?
一個人可以擁有很多,但若不滿足,還是不會快樂。
而我,擁有的真的不多,但是很夠。(我應該要更常這樣想。)
擁有了許多物質,到頭來是被物質擁有。
究竟是你支配慾望,還是慾望支配你?
有時 讀到一段感動莫名的文字、或是聽到一首讓我猛點頭拍案叫絕的歌,我就可以開心好一陣子。
滿足於 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美好的事物存在。
滿足於 我還可以感動。
滿足於 在當下,我竟能夠如此而全然的快樂。
從慾望出離了,獲得自由,真實的喜樂就不會太遠。
(事實上也沒這麼嚴肅啦,我正手執酒杯喝著氣泡酒,哈哈。)
Lokah Samasta Sukhino Bhavantu, Om Shanti.
那是兩年前的我,跟大家做 body shots 舔來舔去喝 tequila的我。
28歲生日,連跑三夜店辦了較小型的生日派對。
那是一年前的我,被tequila酒瓶砸到大腳指流血指甲破掉,到今天指甲還沒完全長好的我。
嗯,我29歲了。
當室友問,「今年生日你要怎樣過呀?」,我才發現我好像完全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似乎無心提前90天策劃派對、發邀請函、想活動。
也不想穿得美美跟朋友去吃君悅喝Riesling。
也許,就是去餐廳吃個飯、開瓶紅酒。
也許,週末午後跟朋友到台北藝術村戶外咖啡店坐坐,曬個太陽?
或也許,就什麼都不做,與往常一樣過日子。
可能去上一堂Shannon的Power 1接Ashly的Ashtanga,或者在家放空,開罐啤酒,在床上發傻聽音樂?
也許,趁著此刻 把之前的一些想法東拼西湊,給自己一點目標來達成,並好好運用神奇的三個願望,暗自祈禱某些心願得以完成。
於是乎,我決定要從降低自己的慾望開始。
之前躊躇半天,想買Nokia N900,又想換iPhone。但現役的Sony Ericssion 2G手機已陪我兩年半,它明明就還很好用,何必換呢?
去年為當好友的伴娘,買了Karen Millen緞面雞尾酒洋裝,ALDO細跟高跟鞋,花了快一萬元,還不就只穿那麼一次?
看到GAP瑜珈褲折價15美元的就好像非買了一件不可,但我最愛穿的褲子還不就是那件Lucy?
我想,我擁有的已經很足夠了。
停止向外窺看、回家打開房門、打開衣櫃、打開我的心,我到底還缺什麼?
真正需要的,總是比你想要的少很多。
在這項覺知甦醒後,我要更深入的 把它運用在我的生活。
這一年來我略有感覺我的慾望以比之前少,加上看到網友小V挑戰成功,在此,我想對自己下戰帖
挑戰自己到明年6月前
不購買任何服飾、首飾,包括瑜珈服、內衣褲。
(破洞的、鬆緊帶鬆的內褲 就繼續穿吧,反正也沒人看到。哈哈)
快樂,不在於你擁有很多,而在你滿足的程度。
有時候,在墊子上雙手合掌眼睛閉起看眉心時,我會偷偷微笑。
那喜悅 可能因那堂課 我真心感覺良好,
或「喔耶,下課後家裡冰箱有火龍果可以吃」,
或「喔耶,昨天買的Merlot還剩半瓶」。
有點白癡、且我承認我沒有專注冥想,但 如果正是這些小小、傻傻的 自我耽溺,讓我覺得開心,又有何不可?
一個人可以擁有很多,但若不滿足,還是不會快樂。
而我,擁有的真的不多,但是很夠。(我應該要更常這樣想。)
擁有了許多物質,到頭來是被物質擁有。
究竟是你支配慾望,還是慾望支配你?
有時 讀到一段感動莫名的文字、或是聽到一首讓我猛點頭拍案叫絕的歌,我就可以開心好一陣子。
滿足於 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美好的事物存在。
滿足於 我還可以感動。
滿足於 在當下,我竟能夠如此而全然的快樂。
從慾望出離了,獲得自由,真實的喜樂就不會太遠。
(事實上也沒這麼嚴肅啦,我正手執酒杯喝著氣泡酒,哈哈。)
Lokah Samasta Sukhino Bhavantu, Om Shanti.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瑜珈與飲食
20101019 2045 Tue, Yin & Pranayama, Parthap Sankaralingam
瑜珈練習者,有人吃素,有人是奶蛋乳製品都不碰的維根(vegan)*,也有人葷素不忌。
*註:關於vegan的主張,其實不僅限於飲食,也包括不穿、戴、使用因傷害動物或經過動物實驗而取得的產品。甚至包含不食用某些採集或加工過程中,過度使用動物勞力的素食食品。有興趣者請google,在此我僅簡短濃縮成以上訊息供參。
究竟人為何而吃?
人首先應是為了生存而吃。
吃東西,是因為餓了。因為生而為人(動物)的本能,食色性也,飽足慾望的驅使。餓了,就該覓食,該填飽肚子。這與七脈輪的底層的海底輪、生殖輪有關連,掌控著原始的本能。
其次,當你察覺到飢餓需要進食時,問問你的直覺,你想吃什麼?此時此刻你是想來個比薩、樂子咖啡、野菇燉飯佐以雙倍mozzarella起司、或是北海鱈魚香絲配可口可樂加冰塊?這與第三個脈輪-臍輪及第四個脈輪-心輪有關連,掌控著情感、喜惡。
只是,現代人的飲食,常常是用腦在吃,為了應該吃而吃。8點了我要吃早餐,雖然並不餓。晚上9點後絕不吃東西,雖然今天明明沒吃晚餐。
大家不要本末倒置而忘記飲食根本的初衷是維持生命的機能。
因為飢餓而進食,則你吃進的食物是來幫助你維持生命、幫助你存活。
不明就理的亂吃,則你吃進的食物只是幫助你維持著新陳代謝,讓你能一路活到死的那天。
Food you eat is to help you live, not help you die.
若是因[肚子餓]才吃(instinct),吃著此刻你身體感官真正要的食物(sensual),則兩者間自然會取得平衡。
回歸主題,來談談瑜珈飲食。
常見的迷思是,吃素是否體位法會比較厲害?持戒精進後,是否必定使你成為更好的練習者?
親愛的同學們,
瑜珈是「因」,不是「果」。
是因為你的體位法呼吸調息冥想的修練,所以墊子外的飲食、做人、戒律等模式自然產生。
而非我只要ahimsa一個月,就可以從下犬跳上烏鴉。
因為昨天下雨了,所以今天地上長小草了。不會「因為長草、所以下雨」吧。套用在瑜珈練習也是如此。
在阿育吠陀觀點中,食物可以分成三大種類。
Sattva - 悅性, 純質
Rajas - 平性, 激質
Tamas- 惰性, 翳質
餓了再吃。
吃你想吃的。
然後,全心享受你的食物。
瑜珈練習,藉由體位法跟身體溝通,提高意識,將身心靈作結合。該重視你的感受、你的覺知、你的感官。不要餓著飽著分不清、是悲是喜不知道、不要麻木不仁。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知道,但其實是不知道自己內心深處的確切感受的。
登高台北101的兩千多階,就算水站有免費的、一瓶上萬的78年lafite,我還是會喝悅氏礦泉水。
糖份過多的熱可可營養成分雖不及一杯現榨胡蘿蔔汁,但若今天寒流來暨生理痛,熱可可比較可能成為我的悅性食物、我的甘露。
與各位瑜友共勉之。
瑜珈練習者,有人吃素,有人是奶蛋乳製品都不碰的維根(vegan)*,也有人葷素不忌。
*註:關於vegan的主張,其實不僅限於飲食,也包括不穿、戴、使用因傷害動物或經過動物實驗而取得的產品。甚至包含不食用某些採集或加工過程中,過度使用動物勞力的素食食品。有興趣者請google,在此我僅簡短濃縮成以上訊息供參。
究竟人為何而吃?
人首先應是為了生存而吃。
吃東西,是因為餓了。因為生而為人(動物)的本能,食色性也,飽足慾望的驅使。餓了,就該覓食,該填飽肚子。這與七脈輪的底層的海底輪、生殖輪有關連,掌控著原始的本能。
其次,當你察覺到飢餓需要進食時,問問你的直覺,你想吃什麼?此時此刻你是想來個比薩、樂子咖啡、野菇燉飯佐以雙倍mozzarella起司、或是北海鱈魚香絲配可口可樂加冰塊?這與第三個脈輪-臍輪及第四個脈輪-心輪有關連,掌控著情感、喜惡。
只是,現代人的飲食,常常是用腦在吃,為了應該吃而吃。8點了我要吃早餐,雖然並不餓。晚上9點後絕不吃東西,雖然今天明明沒吃晚餐。
大家不要本末倒置而忘記飲食根本的初衷是維持生命的機能。
因為飢餓而進食,則你吃進的食物是來幫助你維持生命、幫助你存活。
不明就理的亂吃,則你吃進的食物只是幫助你維持著新陳代謝,讓你能一路活到死的那天。
Food you eat is to help you live, not help you die.
若是因[肚子餓]才吃(instinct),吃著此刻你身體感官真正要的食物(sensual),則兩者間自然會取得平衡。
回歸主題,來談談瑜珈飲食。
常見的迷思是,吃素是否體位法會比較厲害?持戒精進後,是否必定使你成為更好的練習者?
你知道嗎?德雷莎修女吃葷,而阿爾道夫,希特勒是素食者。這又說明什麼?
印度有個瑜珈修行大師Sri Aurobindo,他來自印度的南方,他的學校至今在印度仍是十分有口碑。
接觸瑜珈前,他曾是軍人殺過敵,嗜好是打獵吃野烹。
接觸瑜珈後,他意識到,宇宙間也許只有人類會因為「樂趣」,並非「果腹」,而去獵捕殺害另一個動物。就連羊群在吃飽的獅子旁邊都是安全的,就連不餓的獅子都是溫馴的;反觀自己基於「好玩」而打獵的行為,他覺得十分糟糕及低等。
他後來變成吃素的,但這轉變不是一夕之間的,不是像發誓一樣決定明天開始不吃肉了,而是自然、逐漸發生的。
親愛的同學們,
瑜珈是「因」,不是「果」。
是因為你的體位法呼吸調息冥想的修練,所以墊子外的飲食、做人、戒律等模式自然產生。
而非我只要ahimsa一個月,就可以從下犬跳上烏鴉。
因為昨天下雨了,所以今天地上長小草了。不會「因為長草、所以下雨」吧。套用在瑜珈練習也是如此。
在阿育吠陀觀點中,食物可以分成三大種類。
Sattva - 悅性, 純質
Rajas - 平性, 激質
Tamas- 惰性, 翳質
餓了再吃。
吃你想吃的。
然後,全心享受你的食物。
瑜珈練習,藉由體位法跟身體溝通,提高意識,將身心靈作結合。該重視你的感受、你的覺知、你的感官。不要餓著飽著分不清、是悲是喜不知道、不要麻木不仁。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知道,但其實是不知道自己內心深處的確切感受的。
登高台北101的兩千多階,就算水站有免費的、一瓶上萬的78年lafite,我還是會喝悅氏礦泉水。
糖份過多的熱可可營養成分雖不及一杯現榨胡蘿蔔汁,但若今天寒流來暨生理痛,熱可可比較可能成為我的悅性食物、我的甘露。
與各位瑜友共勉之。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捨不得閉眼的Shavasana
Day 1 (Sep 12 Sun) ~ Day 4 (Sep 15 Wed):
香港, 某法資券商會議
9/14 灣仔 會展中心某酒店 11F 戶外泳池
我就這麼起個大早,拾起墊子咚咚咚跑到11F戶外去,請工作人員幫我移開兩張躺椅,
就在一排躺椅中間,背對泳池,正對維多利亞港(以及對面會展中心在修剪花草的工人),向太陽致敬。
原來,被我視為沒有靈魂的香港,竟也可以這麼可愛,靈性十足。
Inhale, arms up
一布藍天白雲覆蓋著我
三角式 收下巴抬頭向上
看著自金鐘直聳而上的Lippo大樓 中國銀行
滿是現代建築的香港CBD的天際線
竟也逗得我笑了。
一身汗 沁透了我的練習服、頭巾、和墊子
最後的癱屍式
在戶外 我與我捨不得閉上眼睛的Shavasana
(後記:看著天空的三角式好難穩定喔!且同時發現我的飛蚊症蠻嚴重的。)
Day 6 (Sep 17 Fri):
紐約 中央公園
在紐約第二天清晨,我整個發瘋地起了大早,帶著「要在大草地練習」的美好幻想 天還沒亮 走去中央公園朝聖。
是沒錯,從我旅館可以走到中央公園。
是沒錯,2010年萬人瑜珈場地 Great Lawn 就在中央公園。
但,他碼的。中央公園爆大。
從49街出發,我根本來不及走到79街的Great Lawn。畢竟9點前要回飯店跟老闆吃早餐呀。
以及,中央公園真的好大喔。然後,很多草地又都用圍欄隔著,我不敢亂闖。然後又剛下過雨,草地都濕濕的。好想哭喔。
最後我就在一個可以看到湖景的柏油路上練習。恩哼,大概在第四個拜日式吧,天空開始下雨。很好!。又是一陣莞爾。最後墊子滑到不行,我起身搭小黃趕回旅館。chop chop!
雖然不如想像中的美好,但還是挺好玩的,還是有種不同的、搞笑的美。且我試了,對吧。且還在路邊買到 75分超好吃 bagel,藍莓口味,幸福!
Day 8 (Sep 19 Sun):
Yoga Aid San Francisco Charity Yoga Event
抵達舊金山的隔天我起了個早,將桃子、堅果bagel、咖啡囫圇下肚後,便拿著地圖、背著墊子騎腳踏車前往會場。
就在我春風得意快要抵達現場時,樂極就要生悲了。
舊金山街道路面不時鋪有凹陷的軌道供叮叮車和Muni通過。
當我Market Street上接近Embarcadero時,
我為什麼就不90度的右轉?
我為什麼偏要30度的緩緩朝右邊的人行道滑行?
為什麼要前輪卡在軌道中?
為什麼要飛出腳踏車外?
為什麼我不穿全長褲保護膝蓋?
為什麼飛車出去後,不來個plank 接 Chaturanga膝蓋不落地 就不會皮破血流?(啊哈哈)
人行道上一對來自科羅拉多州的夫婦快步趨近:Honey, are you OK? Did you get hurt?
低頭一看,除了左小腿脛骨外側是綠色的、右膝蓋骨腫&沁血、車子龍頭大歪之外,I'm OK。
婦人接著親切地問:Can you still make your way Home?
"Well, I just left home. I'm heading somewhere actually."
最後先生與另外一位路人,一個抓把手、一個抓車身 把我將車子龍頭起死回生。
我繼續朝著會場前進。
登記後,拿了一串japa mala(念珠),打開我的墊子,等待。
這場活動,基本上邀請了灣區(Bay Area)各家老師,每人帶領約20分鐘,總長180分鐘的練習。
一開始,每人手牽手在廣場上為成大圈圈,先做吐納。
後來藉著左右伙伴的肩膀做了武士三、樹式後灣等等。
其中有一個Jason Crandell老師,全場只有他一人沒有穿適合運動的衣褲。
是的。
他穿了薄毛衣+牛仔褲+滑板鞋。但是當他一帶領,我的媽呀!。超棒。
Sequence編排順暢也就算了,他給的指令快、狠、準。他既不用示範、我更毋需抬頭。
頓時他宛如一位電音DJ,我全心託付自己給他,任他這邊加一個平衡、那邊加一個裝飾音。雖然我右膝好痛,但我仍虔誠祈禱more more more。
整個節奏有前戲高潮跟結尾。我喜歡。Jason Crandell 2011會到香港,新加坡,跟台北的Pure喔。
另有一位我不記得名字的老師,超級幽默。(後來查出來是 Les Leventhal)
他會說:Now jump to Bakasa, and lift your legs to a handstand. (跳到烏鴉,舉起雙腿到手倒立)
想當然爾,這類高難度的動作,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那大家就自然會先到下犬式去等。
他會接著說:For those who miraculously got to Downdog, let's do a vinyasa together. (那些神奇地 不知道如何 已經到下犬人的人,跟我們一起接個vinyasa 吧。)
哈哈哈哈哈 笑死我了。也太幽默了。
之後我有機會跟別人聊天,我都會宣傳說「我是從台灣來的,我們台灣瑜珈界也有參與捐款喔。也期望台灣瑜珈界除了練習之外,能有更多參與社區活動貢獻己力的機會。」
然後老美都會用很誇張的口氣跟我說:"Oh WOW, that's awesome." 呵呵
在此謝謝所有支持這個活動的瑜友們。
再次感恩。(因有人希望保持匿名,故我不點名,在此謝過您的大德。)